0
  • No products in the cart.

芋頭伯 「芋草共生」種出小時候爸爸的芋頭氣味

分享此頁

cheeseduke

  進甲仙之前,迎面而來的是粉紫色的甲仙大橋,橋口邊立著一顆芋頭雕塑,驅車直入,沿街芋冰店、芋粿攤林立,甲仙儼然是座芋頭城。其實,甲仙的芋頭不是全台產量最大的地方,但因為土壤肥沃,種出特別的香氣,質精量少,卻聲名遠播。


站在芋頭伯的芋田,一抬頭就能看到粉紫色的甲仙大橋。

  種芋頭跟母親生孩子一樣,得「懷胎十月」才能收成,最短也得八個月。即使甲仙的土地孕育出很多元的農產品,如麻竹筍、梅子、芭樂等,讓農人收成更穩定,但甲仙人對芋頭還是一如對母親般的依賴與親密。

  八八風災之後,芋農的陣地從高山往山腳下移動,耕作方式也從水耕轉為旱耕,芋頭伯(童英祥)正是在這次轉移重拾父親的舊業,開始專心種芋頭。在此之前,芋頭伯花比較多時間做芋冰生意,和大街上的芋冰店和芋粿攤一樣,生活靠甲仙山區的芋頭餵養。

  他說,「八八風災隔年才開始種,以前這邊很少,都是種在那邊山上,八八之後移到山下來。以前這邊都種水芋,跟大甲那邊的種法一樣,很費工。在山上種芋頭都靠雨水,現在這邊是有灌溉的,收成比較有保障,種在山上野豬也會跑來吃,下來這邊就不會,野豬不敢下來。」

  在摘種方式上,芋頭伯循著「芋草共生」的安全用藥農法,採收前四個月不再噴灑農藥,而在情感上,他在找的是爸爸當年種出芋頭的味道。他嘗試很多次、調整施肥時間等,種到第五年還是找不到熟悉的味道,於是他「放棄」了,放任田裡芋頭、雜草生長,反而意外找到「爸爸種出的芋頭氣味」。

  原來只要不過度保護、施肥,讓芋頭發揮生存本能去行光合作用、抓住土壤的養分,就能散發出最原始的香氣。當時的芋頭伯將正在嚐試的芋草共生農法更完整的執行,不使用除草劑、種子入土之後不用農藥,保留雜草幫土地保濕、減少蟲害。也因此,芋頭伯的田裡蚯蚓是常客。

阿忠哥芋冰店裡的食材,也來自芋頭伯的田。

  固定和芋頭伯進製冰原料的統帥芋冰店老闆阿忠哥說,「八八風災之後,土地像被清洗過了,我們這裡的人也有一個共識──要跟大自然共處。你說風災是毀滅嗎?我覺得比較像重生。」大水侵襲後,甲仙農業的土地永續概念抬頭,越來越多像芋頭伯這樣有研究精神的農夫接棒,當土地的呼吸節奏回歸到與自然同步,便能生生不息。

  「今年雨量多,芋頭含水量多,所以要煮久一點」,教我們採芋頭的那天,芋頭伯帶著煮好的蜜芋頭到田裡跟我們分享,蜜芋頭入口即化,一點也吃不出質地太硬的問題,澱粉質在嘴裡散開,留下濃濃的香氣。這或許是農人才懂的智慧吧!學會順勢而為,老天怎麼給,他就怎麼接受,靠經驗消化不確定。

  芋頭伯的芋田就在甲仙大橋旁邊,兩者都是八八水災之後才重生的景色,當我們彎腰低頭專心和緊抓著土壤的芋頭奮戰,抬頭便能看到宛如紫色大波浪的甲仙大橋,送來重整步伐的力量。

▲芋頭伯教James怎麼採收芋頭,原來一片竹刀就能搞定!